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国产成人高清视频在线观看免费97-欧美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一区第一页

歡迎訪問湖北路達勝工程技術咨詢有限公司官方網站。

【湖北日報】“千湖之省”筑牢水安全防線

發布者:路達勝    瀏覽次數:608    日期:2023-03-27

 

“千湖之省”筑牢水安全防線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柯冬林 艾紅霞

  治荊楚必先治水。

  作為千湖之省、百川之地,水是影響湖北經濟社會發展最大的變量之一。千百年來,荊楚兒女在與水的共生共融中,既有和諧豐收的樂章,更有驚心動魄的纏斗。

  近年來,隨著經濟增長,城市擴張……人與水、地與水、城與水、產與水的關系日趨復雜,亟需以流域綜合治理理念,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謀劃,守住安全底線,除害興利。

 

洪水走廊待暢通

  一部華夏史就是一部人水爭斗的歷史。史料顯示,每隔三五年,大洪水就會襲擾湖北。

  1998年,包括湖北在內,長江沿線670萬干群上堤搶險抗洪,經濟損失近2000億元。

  2020年,“暴力梅”襲擊湖北,170萬黨員干部奮戰在抗洪一線。7月15日,恩施城區11平方公里被淹,近5萬戶居民停電停水。

  2021年,漢江流域發生超20年一遇大洪水,中下游885公里超警戒水位。8月12日,一場坨子雨導致隨縣柳林鎮山洪暴發,8000余人受災,20多人遇難。

  湖北汛情多、來勢洶、危害大源于獨特的地理水文環境。武陵山、秦巴山、大別山、幕阜山盤踞四角,長江、漢水、清江穿境而過,千余座湖泊、4231條河流、6928座水庫星星點點散居各地;一年當中,會先后遇到桃花汛、梅雨季與華西秋雨。洪水直接威脅著全省一半以上的人口和耕地、七成以上的工農業產值;而武漢、襄陽、宜昌、荊州等大中城市幾乎全部位于長江漢水之畔,江水漲落事關安危。

  多年統計,湖北年均降水量989億立方米,過境水量達6325億立方米,客水量是本地水量的6倍多,成為長江中下游“洪水走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大力增強水憂患意識、水危機意識,從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重視解決好水安全問題。

  為了馴服洪魔,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兒女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斗爭。

  1998年長江特大洪水后,湖北掀起史上最大規模的水利建設高潮。新建修復荊江大堤與16段長江干堤。

  2016年、2020年大洪水后,我省投資數百億元,相繼啟動兩輪水利補短板。經過多輪加固堤防,修繕病險水庫,擴建蓄滯洪區,基本實現荊楚安瀾,產生巨大的減災效應。

  “為政之要,其樞在水。”長江勘測規劃設計公司高級工程師吳澤宇稱,與水旱災害的斗爭將是湖北執政者的長期使命,容不得絲毫馬虎與松懈。此次《規劃綱要》將水安全作為流域綜合治理之首是切合省情的科學定位。

  3月初,洪湖東分塊蓄洪工程正在加緊施工,即將畫圓,工程建成后可蓄水61億立方米,與其他分洪區一起成為保護大武漢與江漢平原最后的屏障,可抵御百年一遇大洪水。

  “總體來看,近些年來,大江大河的大洪水對湖北威脅越來越小,這得力于硬件的建設,也受益于理念的變化。”省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黨委委員劉路廣稱,1998年大水過后,我國防汛思路由控制洪水向管理洪水轉變,提升了全流域水利工程的聯合調度能力。

  不過,隨著氣候變化、城市擴張,近幾年來,極端天氣頻發,我省水害呈現了新的動向,向內澇、山洪與水庫風險演進。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業內人士稱,對大水患要堅持管理洪水,進一步暢通長江、漢江、清江等大江大河洪水通道,并充分利用水庫、湖泊、蓄滯洪區加強聯合調度,形成通暢的蓄泄時空格局。對水害新變化,需加大投入補短板,加快智慧水利與數字孿生工程建設。

 

千湖之省當惜水

  2月22日,位于陽新縣的富水水庫大壩似乎格外高聳——與往年相比,水庫水位低了3米多。

  “距離死水位已經不遠了。”同行的省富水水庫管理局局長李凱不無憂慮地說。

  旱!旱!旱!去年出梅以后,我省發生自1961年以來最嚴重的夏秋冬連旱。

  大旱之下,不少地方農業減產、人畜飲水困難,河流斷流,湖泊干涸……為應對旱情,去年全省5006座水庫開閘放水59億立方米,398個大中型灌區灌水130億立方米,77處涵閘泵站從長江提水29億立方米。

  大旱大考,暴露出我省抗旱中的不少短板。

  省農業廳工作人員說:“歷史上,旱災比水災的危害并不見得小,但是旱災來得慢,不少縣市未給予應有的重視。”

  并且,湖北水資源時空分布極不均衡,七成降水量集中在4月至8月,容易導致季節性缺水;南豐北枯,江漢平原的“水袋子”和鄂北崗地“旱包子”并存。

  在區域性缺水與季節性缺水之余,近年來,一些地方由于工業布局不當、污水處理不達標,農業面源累積,漁業過度養殖等,污染加劇,致使水質性缺水時有發生。

  節水設施投入不足、節水意識不強,跑冒滴漏較重也是“痼疾”;從萬元GDP用水量、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與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三個重要指標來看,我省均處于一般水平。2021年,湖北萬元GDP用水量67立方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51.8立方米。

  如何緩解千湖之省資源性、工程性、水質性缺水難題?

  去年8月,湖北被水利部列入第一批省級水網先導區,湖北正在擘畫一張江河湖庫互聯互通的現代水網,加大流域綜合治理、系統治理,實現以豐補歉,以南補北,時空均衡、水質優良。

 

下好“四水四定”先手棋

  2月18日,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安樂河村機聲隆隆,引江補漢工程開始195公里主體隧洞施工。

  作為國家現代水網的骨干工程,引江補漢工程建成后將長江水引入漢江,潤澤北方六省市,同時也將優化我省水資源配置。

  作為長江流域重要水源涵養地、南水北調核心水源區、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與大糧倉,湖北肩負著“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的特殊使命,在國家水資源開發保護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保障國家水安全強調“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后簡稱“四水四定”);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又強調“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

  讓千湖之省碧水長流,既是黨中央對湖北的深情囑托,也是湖北作為中部戰略支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據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經過幾代人奮斗,目前,湖北已建成2.6萬公里堤防、6900座水庫、4.8萬座泵站、1700座水電站、2.5萬處集中式供水工程,多項指標全國第一,基本形成了防洪、排澇、灌溉、供水等水利工程體系,有效保障了人民群眾防洪安全、糧食安全、供水安全。“目前,湖北治水已經從‘有沒有’階段上升到‘四水四定’、實現‘好不好’階段。”

  但俯瞰湖北三大流域,新時期治水矛盾仍然不少。

  一方面,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強度是長江、漢江、清江生態保護的重要任務,但又會加劇經濟社會水資源供需矛盾。目前,漢江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率已經接近50%,清江流域也接近飽和,過度取水導致河流干涸、生態退化、濕地面積萎縮等風險。

  另一方面,全省高質量發展需要穩定的水資源作為支撐,在天然徑流量衰減和用水需求增加雙重壓力下,不少地方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但在規劃中缺乏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水災害深入論證。不少缺水地區仍然布局高耗水項目,“三條紅線”不時被突破;有的縣市人口快速萎縮仍然按慣性盲目擴張城區,增加耗水量;有的縣城規劃選址不當,一遇小水就面臨被淹的窘境。

  并且,全面落實“四水四定”,關系到國民經濟發展的整體布局,涉及多個部門與跨縣市,必須統籌協調,但19個一、二級流域尚未建立完善的組織管理體制。發改、自然資源、住建、水利、環保等部門間各類規劃統籌不夠,水約束性指標不足、剛性不強。

  “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珍貴,我們必須深入理解中央對湖北水功能的角色定位。”武漢大學經管學院教授楊艷琳說,在先行區建設中要下好“四水四定”的先手棋,打破地域與部門分割,協同推進“以水而定、量水而行”;統籌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統籌協調城市水資源承載與用地規模;規劃水土平衡、協調空間發展分布格局;調整人口空間布局;推動節水型企業與城市建設。

  敬畏自然,實現人水和諧發展,湖北任重道遠!

       來源:湖北省水利廳